人類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份,生命乃源自於海洋,因此回歸海洋乃為理所當然之事,由此回歸自然的願望而興起海葬。希望海葬者多為無宗教者、對葬儀及墓地較不拘泥、生死觀則是認為死亡乃為一切的結束、死後不需掃墓的個人人生觀等為其特徵。
在台灣地區有限的土地資源之下,現行的國內大部分的殯葬活動,對環境與生態的保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,例如民間的殯葬傳統一直都有「入土為安」的習俗,只要 條件許可,就會以墓葬作為最優先的考慮,然而台灣地區地狹人稠,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,如果國人往生之後都採行墓葬,勢必將面臨活人與死人爭地的窘境,同 時違法濫葬的情形將更加惡化,對整體生態與生存環境帶來更多負面的衝擊。
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,現在世界的先進國家均鼓勵以海葬或樹葬的環保葬法,來節省土地資源,推動「節葬」、「潔葬」為目標的新殯葬文化。
由於臺灣地狹人稠、土地資源有限,以非墓葬之骨灰處理方式乃最節省土地資源之殯葬方式,根據98年8月之統計臺北市人口為261萬2,605人,然臺北市 不臨海,實施海葬有其不便之處,為順應民眾多元葬法之需求,紓解土葬用地及靈骨塔位不足之窘境,臺北縣、臺北市及桃園縣自95年起聯合推動海葬,結合臺北 縣天然海港之優勢,加上臺北市多年實施海葬之經驗及桃園縣大力之支持,共同攜手加強宣導海葬觀念,讓民眾更加瞭解「回歸自然」之環保葬法。
「縣市聯合海葬」受理報名期間為每年3-4月份,出海日期約是每年5月份(視海象狀況而定),每次規劃受理海葬人數依當年度計劃名額辦理,報名地點包括:新北市立殯儀館、臺北市殯葬管理處、桃園殯葬所及中壢殯葬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