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H免付費禮儀諮詢0800-888-844

INFO

馬祖禮儀

馬祖所謂陪葬物品,不過是女人生前所戴的 幾件首飾而已。她們最忌諱的事是:走到生命盡頭時,頭未戴花,且髮型蓬鬆散亂,因此,在大斂時,女兒或媳婦會為她梳髮髻、綁頭帕、簪扁鈀、戴牡丹。至於年長的男性往生者,以風帽、 長袍著裝最為常見,年輕者因受西化影響而有異此例。

「喜容」就是馬祖鄉親說的「老儂相」,所謂「喜容」,即事先準備的豫繪之肖像或相片。

馬祖壽板皆來自外地,其中以福州杉木最為多見,匠師製作的棺槥,上下兩板稱天地,側邊為兩牆。

大小斂之禮是在一樓正廳進行。此時以紅布遮住神龕,以免往生者在沐浴、梳洗、更衣、穿戴時,祖先見其大體而失雅觀。往生者躺在「三塊板」上。 入殮時紅布帶須為之鬆解。若白髮人送黑髮人,則亡人須帶孝入殮,帶孝入殮的方式有二,若 雙親健在,亡者腰部要繫白色布帶,此表示罪孽深重;若雙親之一先行辭世,則 在亡人右臂紮白帶即可。

初終之時,家屬會將銘旌豎立於棺木前紅底黑字的靈柩牌,大門口則仿效台灣作法,父母過世就分別張貼「嚴制」、「慈制」字樣。 死者「飯含」之禮,馬祖人入殮之前會用紙口罩遮口,禮畢,大體再置於「三塊板」上,等候吉時舉行大殮。

大殮時,由長子抱頭部,其於子孫則抱持其他部位,以謹慎、謙敬之心將大體輕置於棺內,取下口罩、蓋上被褥,用冥楮紙錢替代殉葬物,將大體周邊塞滿,在子孫哭喊聲中,由木匠師父蓋棺、加油灰以密封之。至此第一階段的喪禮方告完成。

停柩在堂期間,每天有兩次拜奠亡者,每次祭奠皆須哭泣,所謂「朝夕奠」或「朝夕哭」的儀節,「朝奠」、「朝哭」在上午十時左右;「夕奠」、「夕哭」則在下午三、四時許。只是哭泣不再由孝女孝媳親力親為,都是用錄音帶或播放梵唄樂音取代之。

大殮後的另一個重要程序是「訃告」,馬祖「赴告」的方式有二,一為「分白」,即把喪禮須用以繫腰的白布,在前端貼一小方紅紙,然後依輩分或關係親疏來分 發,此即古人所謂的「腰白」或「腰帛」。另一種「赴告」的方式是寄發「訃文」。 在馬祖,男賓來喪家弔唁,例無哭祭,(特殊情形例外)僅保持肅穆之面容即可。 但屬親戚之女賓必須扶棺或端作靈前而哭,此時喪家必須有人(至少一人)陪哭。

出殯前夕有「做藥師」之儀式。此儀又稱「做光」,是由道士為往生者做超 渡法事。故馬祖地區之喪禮在「做光」時有「加摶(餐)祭」、「拈企蒂」,出殯日拂曉時的「送轎」,以及牛角偶見的「起馬祭」等。


(節錄自國立台灣大學文學博士陳高志教授-馬祖喪禮溯源 ──以「斂」、「殯」為例)